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成立90周年、民族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性时刻,为了追忆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5月10日,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丽水学院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现场思政课教学活动,组织了50余名师生前往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龙泉市住龙镇,并参观了龙泉青瓷博物馆。
1935年3月至1937年7月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浙闽边境龙泉开展了英勇的革命斗争,成功开辟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这段历史不仅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革命史诗,而且成为了龙泉地区永恒的精神财富——“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
“住龙一事一人一物一景都是历史的见证,瞻仰红色景点景物,传承红色精神,我们应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在住龙镇粟裕将军办公旧址,闵帅老师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住龙镇丰富的红色历史,包括挺进师在龙泉红色政权建设过程中的发展历程、巩固成果、思想路线以及优良作风。他生动讲述了革命先辈们在险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前仆后继,英勇无畏,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深深触动了在场学生的心弦。
以“四个一”为主题,方振宇老师开启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龙泉市住龙镇素有“浙江小井冈”之称,1935年刘英、粟裕等革命先辈率部在此地英勇战斗,是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这里创造了四个“第一”:浙西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中共处属特委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在住龙召开,中共处属特委第一、二、三次基层干部培训班在住龙举办,省委第一部电台安装在住龙。
紧接着,季亮老师向大家阐述了在全民抗战救国的大背景下,龙泉地区孕育出了特别浓厚的抗战氛围,成为浙江抗战的大后方。随后,在党旗的见证下,季老师引领同学们重温了入党誓词。那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学堂内回响,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流露出坚定的意志,他们立志继承和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增强服务人民的责任感,为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在红军学堂,白祖纲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龙泉青瓷与红色文化的千年交响的壮丽画卷,当匠人在窑口守候“窑变”奇迹时,游击队员正在山间书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传奇(《龙泉红色记忆》。在龙泉青瓷博物馆,他引领同学们进行观摩,并期愿每位同学都能成为新时代的“造器者”:以青瓷匠人的匠心雕琢人生,以革命先烈的赤诚浇筑信仰,让传统文化的青蓝之光与红色基因的炽热之火,共同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在重走红军路途中,尽管细雨绵绵,学生郭盼盼深情地表示:“这次活动让我深刻汲取了红色精神的力量。我们不仅应当传承红色基因,还要积极弘扬革命精神。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未来,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走进这些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地方,去感受、去领悟,共同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终秉承“大思政课”的理念,致力于构建全面育人的新体系,我们坚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守正创新,把思政教育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相结合,组织策划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把学生的知识转化成爱国深情,引领他们在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为祖国的事业建设贡献力量,持续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注入新的活力。
(一审:过其欢;二校:周之新;三审: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