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地方红色文化校本课程的质量,更好地实现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6月25日至7月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课“丽”行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丽水市莲都、青田、遂昌等各地中小学,通过访谈、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多种方式,对红色文化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现状开展调研,进而探索红色文化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芝田缅怀英烈魂,课程开发有深度
团队首站走进青田县铁资中学教育集团,与校方就课程开发理念、实施机制及育人实效等方面展开了座谈交流,深度挖掘了浙西南革命沃土中麻植烈士的英勇事迹等红色资源。该校教师们实地走访、翻阅材料、五易其稿,以本地革命烈士——麻植为主角,编写了特色校本课程——《嗨,麻植》,通过麻植的“红色摇篮”、麻植沉默中的忠诚、麻植我把你追寻和红色基因育搏翔少年四章内容,阐述了麻植烈士用生命捍卫了党的秘密,谱写共产党人精神的华章。
座谈中,团队成员翻阅了详细的课程研发档案和学生感悟记录卡,这些珍贵的资料仿佛让大家看到了课程从构思到落地的每一个坚实脚步。课程团队教师分享授课心得:“《嗨,麻植》不仅仅是一门历史课,更是一门信仰课,它让麻植烈士的精神光芒点燃孩子们的家国情怀,直抵心灵深处。”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麻植广场和麻植长廊,学校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阵地建设,引导学生们掌握红色往事,传承红色基因。队长傅慧琳感慨道:“从影像资料到学生的感悟卡片,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老师们的匠心,校本课程的开发真是极具深度。”


莲城育苗传薪火,教育创新见温度
在莲都区刘英小学,校长吕勇妙为团队成员详细介绍了学校所构建的“国家+地方+校本”立体德育课程结构。学校深挖本土红色资源的“活教材”,把红色资源转化为德育资源,积极组织开发了《寻找刘英》《指间红韵》《挺进师》等省、市级精品课程,指导学生创作了《刘英肩挑银元》《王老板智斗王保长》等刘英系列连环画,先烈的英雄事迹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悄然浸润学生心灵,扎根学生心田,培育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馆校深度合作是我们开展红色教育的‘活教材’。”吕校长强调。团队亲历了学校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特色的共建模式:每逢周末、节假日,小红军讲解团的成员就走进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他们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解说,成为馆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引起了广大社会的关注。学生李心语在旁听后深受感动:“孩子们从‘学’到‘讲’,在讲述中深化理解,在服务中升华情感!稚嫩童音传递的红色故事,那份赤诚的温度直击人心,育人效果非凡。”



遂昌寻脉续挺进,精神传承显力度
团队深入遂昌县,先后走访大柘小学和实验小学,了解其依托红色革命文化的思政校本课程建设。大柘小学从学历史、演故事、传精神、奖先进出发,编写校园红色读本,并创新推出“把红色带回家”家庭亲子红色教育、泉湖情景剧展演、乡贤教育基金奖先进等活动,让孩子们接受红色精神无声的浸润;实验小学的《最忆遂昌红》课程实施依托学校组织的班队活动、社团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还和遂昌县档案馆、县青少年宫组织党的各种活动相结合,使红色信仰深植于青少年之心。
“在研学中,我们的孩子跟随《最忆遂昌红》的课程,走进王村口等红色遗址,了解浙西南革命精神,真正感受红色革命老区的魅力。”课程负责人顾老师解释了课程开发目的。团队成员亦参观了遂昌的革命圣地王村口镇,深刻感悟到先辈们展现的坚定信念、无畏牺牲和为民情怀,队员刘旺分享感悟:“走在挺进师奋斗过的土地上,再结合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精神的感召力变得无比真切,我深刻理解了‘挺进’精神在当代的价值。”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视野拓展的过程,更是团队成员的一次精神洗礼,激励大家为赓续红色薪火贡献智慧与力量。展望未来,团队将萃取丽水各县中小学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创新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丰硕成果和典型经验,致力于探索红色文化与基础教育更深度、更具生命力的融合模式,推动红色文化在中小学教育中落地生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一审:过其欢;二校:周之新;三审: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