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索红色村寨振兴路径,2025年暑期,在丽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龚志伟、副院长郑海友的带领下,红韵赋能·烽火促兴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大张坑村,围绕“红色赋能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实践调研,系统考察该村“革命老区+畲乡风情”的特色发展模式,积累了革命老区发展的宝贵的启示与可借鉴的经验。
红色根脉凝魂:从革命要塞到精神高地
实践过程中,团队首先对当地红色历史进行了深入探寻。开国上将叶飞说,“畲族人民有两大特点:第一,最保守秘密,对党很忠实;第二,最团结。”在村中心的畲族革命历史展览馆内,锈迹斑斑的军用水壶、简陋参差的武器装备等革命文物静静陈列,红色歌曲《红寨梨花开》的相关资料生动展示。通过这些展品,团队详细了解到1935年红军挺进师在该村开展游击战争的峥嵘历史,以及当地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刻感悟到红色基因在这片土地上的深厚积淀。


绿色产业:从单一农耕到多元兴村
随后,团队与大张坑村负责人柳小红就产业发展情况展开深入交流,清晰梳理出该村的产业转型路径。据介绍,该村过去以水稻、茶叶种植为主导,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水平有限。如今,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村里大力推广高山特色生态农业,在梯田区域规模化种植优质白茶、黄精、杨梅、李子、工业辣椒等经济作物,并通过直播带货等新兴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同时,作为全省首批光伏小康试点之一,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该村充分利用地势较高、太阳直射强的自然条件,积极发展光伏发电产业,既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显著增加了村集体与村民的经济收入。柳小红强调,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关注村民意愿,及时听取并吸纳群众意见。


文旅融合:从秘境深藏到文旅旺村
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团队对村妇联主任钟英绿进行了专访,深入了解到该村在“红色+旅游”模式上的积极探索。当地结合红色旅游资源,每年定期举办特色民歌传唱、彩带敬献、礼堂特色戏剧展演等活动,并精心开发“畲乡农家乐”“畲族民宿”等特色项目,让游客在品尝畲乡特色美食的同时,沉浸式体验独特的山居文化。团队成员还现场观看了当地特色小品《守望红寨》,深切感受志愿军舍小家为大家的忠勇精神,内心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此外,团队专程还采访了退休后寓居村里的老干部雷启勋,听取其对红色文化振兴乡村的建议。他提出,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党中央的基本策略,针对村里年轻人口不足、土地资源相对稀少的现实挑战,可进一步盘活红色资源,将碗窑堡、松树林等红色遗址打造为特色景区;同时要延续畲族“以歌传译”的文化传统,加大宣传力度,用真情实感讲好大张坑村的红色故事,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打卡地。
未来展望:红色领航,振兴之路再启新程
此次实践让团队深刻认识到,红色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民族文化形成竞争优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大张坑村的实践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有益参考。“既守护好红色根脉的精神内核,又用市场化思维激活其经济与社会价值,才能让红色力量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 ‘源头活水’”,实践队员冉会敏说。同时,此次实践促进团队成员结合专业所学为当地带去新视角与思路,形成调研反馈,助力其在“红色 + 畲乡” 振兴道路上持续探索。

一审:王晓帆;二审:过其欢;三审:李鹏